吉林实践证明,中央“动态清零”总方针,是我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吉林实践证明,中央“动态清零”总方针,是我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4-18 17: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在今天上午吉林省召开的本轮疫情防控工作第39场新闻发布会获悉,目前,吉林省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汽在长春的5大主机厂全部复工,累计返岗复工7438人,一汽红旗蔚山工厂、一汽大众、一汽丰越实现整车下线。473户零部件供应商复工,复工率94.2%、复产率80%。专人包保“一企一策”打通复工堵点,全省500户重点企业剔除4户季节性、资金等非疫情因素停产企业外,496户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全省50户重点企业恢复产能,目前累计在岗员工10.1万人。规上医药健康企业共有280户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86.7%。强化工业企业物流运输保障,省内交通已完全畅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跨省运输车辆通行证发放工作。长春市46户省重点企业,已全部实现复工,返厂员工21141人,复工率100%,复产率83%;1331户规上工业企业复工930户,返厂员工11.1万人,复工率70%,复产率65%。吉林市重点调度的50户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复工率100%;34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复工率100%;汽车产业推动一二三级配套供应商共46户企业全部复工复产;32户规上医药健康企业,扣除非疫情原因影响停产企业2户,其余30户复工复产,复工率100%。其它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复工复产工作都取得较快进展。

自3月初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吉林省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组织实施九台攻坚战、吉林歼灭战、长春保卫战、市州阻击战、全省包围战,迅速打响了全省动员、全民参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一鼓作气、务求必胜的人民战争。九台攻坚战率先为全省疫情防控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长春市九台区在疫情暴发初期为全省疫情最严峻之地,初筛阳性数量5天破百、6天破千,3月16日社会面单日初筛阳性1275例、确诊病例1003例,当时占长春日新增感染病例的96.1%,累计近万感染病例。经过艰苦奋战,九台区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目前,九台区已经有序组织企业分批次复工复产。吉林歼灭战经过37天连续作战,取得重大战果,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社会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正在分区分级分类有序放开社会面。长春保卫战4月13日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标志着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市(州)阻击战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实施城市静默,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加派力量严防死守、闭环管理,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坚决遏制疫情在市(州)之间传播。全省包围战以全域为战场,实施公路、铁路、机场最严格人员流动管控措施,不惜代价坚决防止疫情外溢。加强全域静态管理,撒大网、用重兵,把病毒网住,不漏掉。通过全员核酸检测、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逐步压缩包围圈并最终逐步实现社会面清零。

建立省市合成作战体系,全省统筹作战资源与力量,以市州为保障平台、以县市区为作战主体、以小区为作战单元。省级领导下沉到县市区,市级领导下沉至社区,县市区领导下沉到小区,各级机关干部和志愿者下沉到小区。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针对街道社区一线人员压力巨大、人手极度短缺,基层基础薄弱,难以负担社区管控、卡点值守、环境消杀、物资配送、垃圾清运等繁重任务,致使一些社区防控失守、疫情迅速蔓延扩散的实际,坚持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落实落细网格化管理,促进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精准落地。

在长春保卫战决战决胜阶段,实行市包区作战体制,包保市市委书记任受援区防疫总指挥长,并自带队伍、自配资源与所包区融为一体合成作战。4月2日,长春市疫情防控保卫战决战决胜阶段工作推进会召开之际,长春市主城区疫情正呈高发态势,处在胶着对垒状态。全市累计报告感染者超2.2万人,宽城区、绿园区、经开区三个区占比达到了41%。长春市保卫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长春市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省委果断决策,继3月份支援吉林市、九台区疫情防控之后,统筹全省资源力量支援长春市,建立市包区对口支援长春市机制,四平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组建工作队,分别直接指挥和支援宽城区、绿园区、经开区,由援助市的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自带队伍、自配资源,与对口支援城区融为一体合成作战。同时组织松原市、辽源市、延边州、白城市、白山市分别组建工作队对口支援长春市相关主城区。对口支援创新了体制机制,加强了基层治理,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为全面扭转长春战局、实现社会面清零起到决定性作用。

始终夯实“四方责任”,以“五化工作法”抓落实。

把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作为疫情防控“牛鼻子”,逐个环节明确任务、逐条链条把住关口、逐项细节抓好落实,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突出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的“五化工作法”,建立扁平化组织动员指挥体系,形成组织框架图;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及分工方案,推动省委部署加快落实;各专班组制定工作手册,各部门、各地区根据需要制定隔离、消杀、社区防控等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编制防疫知识口袋书、小册子、明白卡,将各项规范和注意事项讲清楚、说明白。各行业分管部门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防疫”的要求,制定行业防疫手册,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地。

坚持“快、准、严、细、实”,做到“四应四尽”,拓展“六应六尽”,形成防疫工作闭环。

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打通难点堵点,突出以快制快、科学精准、严格严谨、细致周密、求实务实,把“快、准、严、细、实”贯穿于疫情防控全过程、全战线、全链条。做到“四应四尽”:坚持应检尽检,确保全员核酸检测不漏一人、高质量完成。目前,全省核酸检测实际在用总产能已扩充至59.64万管,累计筛查1.47亿人次。坚持应隔尽隔,统筹用好隔离房间资源,坚持全省一盘棋,进一步提高隔离房间周转效率,对所有密接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单独隔离。坚持应治尽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设置定点救治医院、黄码医院,全力以赴救治感染者,保障重症患者的救治。大力推动中医药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切实提高治疗有效性和治愈率。全省累计调拨中药190.1万袋,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全覆盖。坚持应管尽管,从严从紧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紧盯学校、建筑工地、农贸市场、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切实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拓展“六应六尽”:坚持应查尽查,拉网开展人员排查,精准实施“敲门行动”“扫地行动”,彻底消灭死角盲区。坚持应转尽转,提速提效转运工作,切实把所有阳性感染者和风险人员及时转运出去。3月10日以来,全省累计跨地区转运涉疫人员3.4万人,长春区域内累计转运13.18万人,吉林市区域内累计转运2.9万人,累计异地回运176批2.54万人。坚持应防尽防,大力推广中药预防,确保隔离人员、封控管控人员、医护人员、检测人员、保供人员、下沉干部、社区工作人员等重点风险群体全覆盖。坚持应消尽消,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组织开展地毯式消杀作业,突出对感染者的居所以及小区、楼道、电梯、烟道、下水道等环境实施无死角消杀,最大限度消除可能潜在的病毒。坚持应供尽供,千方百计满足居民生活物资和就医用药等基本需求,着力解决群众难题,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坚持应沉尽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由党政干部、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街道社区人员等组成的一线工作队伍,动员20余万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累计上岗青年志愿者16.6万人次。

实践证明,中央“动态清零”总方针,是我国控制疫情的“法宝”,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策略,是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一鼓作气实现全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目标,务求必胜。

下一步,吉林全省上下将坚决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咬紧牙关、再接再厉,持续巩固社会面清零成果,全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一方面,继续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加大核酸筛查频次和力度,精细流调溯源,彻底消除风险隐患。优化“三区”动态调整机制,细化社会面管控措施,发挥联保联供机制作用,推进基本生活物资市场供应体系有效运转。对特殊群体开展点对点包保配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另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梯次推进,精准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要下沉一线,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坚持企业出题,政府答卷,贴身为企业服务,企业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回复。一是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稳产、满产,加快释放产能。综合运用驻厂生产、集中住宿、点对点通勤等方式,加快推动人员返岗,推进一汽5大主机厂及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尽快达产满产。二是推进医药企业复工复产,组建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医药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问题。三是大力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产能,应复尽复,开展线上对接活动,银行要主动靠前,缓解企业压力。四是精心准备,迅速掀起项目建设高潮。紧盯678个春季开工项目,做到应复尽复,全面提速。五是确保物流的畅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物流企业复工复业,解决物流运输中遇到的个案问题和跨省物流运输存在堵点问题。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加强下田作业农民的移动闭环,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要素保障,科学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防疫春耕两不误。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