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伊通:青山绿水间 新景入画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12 15: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绿色伊通”建设,坚持修复与保护同步,科学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治气、治水、治山、治土工作,全面推动城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倾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力量,让幸福在家门口落地。

改善“空气质量”—— 天朗气清惠风畅

严格执行“秸秆全域禁烧”,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或出现违规焚烧火点的乡镇街相关责任人员追责问责,将秸秆禁烧离田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评和干部日常考核,同时构建了以饲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为主的利用体系。

以“三抓”强化常态治理管控。抓机动车大气污染治理,检测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在主干道安装黑烟抓拍仪,定位监管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部淘汰县域黄标车。抓扬尘治理,对施工现场实行24小时监管,主要街路春夏秋三季日均4次洒水,主干道机扫率达到100%。抓油烟治理,对县域560户餐饮业户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和排烟装置,烧烤店全部要求入室经营。

全域空气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以来,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四平市首位。2023年7月,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被授予“吉林省污染防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12月伊通满族自治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

实施“河污治理”—— 清流碧水润民心

伊通以“建设生态美丽河湖,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伊通河沿岸景观风貌,打造新景观、探索新模式,对伊通河等河流分区段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河堤绿化美化,将“河污治理”当作一项长期性造福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真正让“绿水”资源不断释放经济价值和发展动能。

县委、县政府精心谋划,总投资12.51亿元,先后规划实施了伊通河一至五期的综合治理工程,几年来伊通利用河滩地自然资源,恢复改造漫滩植被,修建人文生态景观,确保伊通河水长治久清。目前,正在谋划2025年伊通河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工程(六期),投资约5.9亿元。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白鹳落户伊通伊溪湿地 孙铁石 摄

伊通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伊通河伊通全段治理,使伊通满族自治县段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保护沿线4个镇20个村近10万人口几十万亩耕地。伊通河重点段漫滩湿地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后,左右岸景观将连成一体,成为兼具生态绿化、休闲游憩、文化娱乐、商业旅游、公共活动等多功能的人工湿地生态公园,且与伊通河上游城区段相连相通,形成壮美的绿水生态长廊和城市滨河景观带,实现“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的目标。

伊通伊溪湿地公园俯瞰。关春  航拍

2020年伊通河伊通满族自治县段被评为2020年度吉林省首批美丽河湖;2021年伊通河流域一期绿水长廊项目被省河长办确定为省级第一批试点项目;2022年伊通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在全国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投票展示活动中位列前十名。目前,伊通河水利风景区已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持续“矿山修复”—— 满目皆翠变氧吧

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有4个保护区,占县域面积的67%。但由于早期的粗放式发展,给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给修复带来了诸多难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法关停和取缔矿山116家,拆除违建52处;连续5年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对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发展田园风光、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乡村生态等绿色产业,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过去,拉石料车一路过,粉尘弥漫,住户和庄家都受到污染,沙石路也都给压坏了,矿山关停后,没有污染了,如今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废弃矿山也变成了一片新绿。”伊丹镇西岭村村民们感慨地说。

位于景台镇永久村的吉林长庚生态园项目,整合多处废弃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约1951亩,正在打造具有中国山水画形态和意境的赋能型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园艺景观花园,大大提升伊通绿水青山生态“颜值”。“长庚生态园自从建设以来,就招募村民前去务工,之前村里的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在家。如今,项目建在家门口,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有200多人在这里上班呢!”永久村村民陈玉军说。

推广“土壤改良”—— 沃野良田丰粮仓

作为农业大县,伊通牢牢守住农作物播种面积188万亩的红线,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23亿斤阶段性水平,2020年以来,伊通更是大力度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伊通优质粮”。

伊通打造的稻田观光产业 李坤 航拍

伊通多措施进行耕地保护: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让部分秸秆回田覆盖,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耕地有机质含量;秸秆深翻还田技术,使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含量每年大约提升1%,且磷、钾含量均有明显增幅;在靠山、大孤山、小孤山、三道等乡镇推广粪肥还田模式,建立4处粪污处理厂,使土壤耕层中的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2%左右;试验推广水稻秸秆打浆还田模式,实施面积2000亩。

如今的伊通,生态环境好起来、美起来了!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崔维利|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刘明太)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