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五年,总书记的声音在吉大回响……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之际,学校党委专门召开全委会,形成决议,在全校上下再一次掀起学习宣传黄大年精神热潮。

听!这五年,总书记的声音在吉大回响……

来源: 吉林大学
2022-05-26 11: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五年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铿锵激扬,在吉大经久回响。

精神指引方向,榜样赋予力量。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历程中,每个吉大人宛若一朵朵奔腾的“浪花”,浪起千层,汇聚力量,澎湃向前!

光之魂 照耀前行路

这是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至诚报国的篇章——

学校党委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踔厉奋发、实干担当、务实重行的“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五年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程中,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程中,在落实学校“十四五”期间“三大工程”战略部署中,学校党委鼓励引导各级党、团组织,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让黄大年精神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坐标,一种引领。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之际,学校党委专门召开全委会,形成决议,在全校上下再一次掀起学习宣传黄大年精神热潮。学校下发一系列文件,从思想上保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走在先、行得稳;组织开展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的巡视检查和回头看,从制度上保障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走得深、落得实;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主题党日团日、征文、文艺晚会等形式,不断丰富学习载体,从效果上达到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入脑入心、成效显著。

2021年教师节前夕,由吉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发起倡议,全国高校20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积极响应,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主要工作情况的致信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回应。“要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总书记的回信让吉大人倍受鼓舞,反响热烈,激发了奋进动力。

音之起 唱响时代声

这是新时代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的交响——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我爱你中国》是黄大年生前最喜爱的一首歌曲之一,每当唱到深情处,他会流泪。看了他的入党志愿书,我们就会找到这一切的答案。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从南疆到北国,越重洋归故土,他无时无刻不怀揣着报国之志,向往着投身到奋斗者的时代洪流……“国之大者”的胸怀令人动容,“国之重器”的站位令人钦仰。他的事迹在感染着人,鼓舞着人,也在塑造着人!

讲好黄大年故事,凝练黄大年精神,传承黄大年事业,2017年5月,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应运而生。五年来,报告团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宣讲报告的内容感动无数人。报告团成员曾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刘云山、刘延东、赵乐际、刘奇葆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集中优势、加强宣传、熏陶社会、传递力量。为了全力推进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工作,学校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50余家新闻媒体来校集中采访,连续推出事迹通讯、追忆文章、系列评论等多篇反响热烈的新闻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媒体上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学校参与编辑出版了多部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读物。《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黄大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

《“时代楷模”发布厅》来到吉林大学现场录制并颁奖;学校领导、师生代表走进央视教师节专题晚会、“科技盛典”颁奖典礼、“感动中国人物”发布典礼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节目舞台,介绍吉林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情况。

2017年10月,由学校协助拍摄的电视剧《黄大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018年12月,电影《大国重器·黄大年》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五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拍摄制作了纪录片《大年》、原创歌曲MV《有这样一个人》、微电影《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等视频节目;由师生自排自演的话剧《黄大年》,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原创音乐剧《黄大年》获立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2018年5月,中国科协“黄大年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在学校正式立项,为学习、研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挖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

力之源 筑起强国梦

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攀登路上,朝前行进的足印中,不畏艰险不懈努力的丈量——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这里生生不息的灯火闪烁着黄大年精神之光。2017年9月,黄大年纪念馆由此间办公室改建落成,它以另一种凝重的方式述说着黄大年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2020年1月8日,长春市九龙源公墓庄严举行黄大年同志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纪念碑上镌刻着他的铮铮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吉林大学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黄大年精神发源地的担当、传承者的身份走在排头、干在前列,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科学谋划“十四五”,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三大工程”,构建吉大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构建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体系,构建现代科学的学校治理体系。

五年来,黄大年生前科研团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研发的旋转加速度计式重力梯度仪,完成了国内首次航空重力梯度仪飞行试验;创立了油气资源多元勘探理论和盆地边缘域油气资源探查方法技术;建立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勘查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由“点面结合”的区域地热探测技术评价方法;开展的嫦娥系列月球轨道遥感探测和着陆器探月雷达等数据处理解释,构建了月壤和岩石结构模型,反演月表结构和成分,建立了月壤形成演化机理,提出了新的月表亮温制图方法和月表微波热异常成因。

五年来,一项项里程碑似的科研成果,一项项“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突破攻关,吉大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获批我国考古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面力学课题组负责完成的表取采样区月壤力学特性反演等项目研究,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型号任务研制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收到了航天五院的感谢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成功获得中国新疆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在新疆史前人群的起源和形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地球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科研团队在月球撞击坑智能识别和年代标定方面为我国首次建立了基于自动识别方法的精准月球撞击坑数据库……

这是吉大人以奋斗承继血脉、助力传承黄大年事业的坚定与执著,这是吉大人以文化增强自信、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努力与拼搏,这是吉大人以科技服务国家、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0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于吉红团队和刘财团队入选,吉林大学成为全国唯一获批建设两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高校。2021年4月,教育部开展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孙正聿教授带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再获殊荣,这也是唯一入选的文科团队。黄大年生前所在的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固体地球物理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称号,《传承黄大年精神,以德施教育新人》工作案例入选2020年教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选编》,“国家级卓越计划”——勘查技术与工程实验班命名为“黄大年实验班”,将传承黄大年精神写入学生培养方案,用弘扬黄大年精神涵养师德学风。

2022年3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在校园的6万名吉大师生风雨同舟、守望相助,附属医院5000人次白医战士不辞辛劳、尽锐出战,10000余名医务人员在岗坚守、护卫生命。吉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诠释了大爱、彰显了大我,让黄大年精神闪耀在祖国需要的最前沿、闪耀在人民需要的第一线。

五年来,一批批有志之士、杰出校友、海外归国人才追随黄大年的脚步,加入吉林大学,越来越多“出得去、回得来、用得上”的优秀学子不断涌现。

如今,“黄大年精神”已经在吉大人身上血脉相承、薪火相传,已经融入吉林大学“红”与“专”的精神谱系,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科研事业,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融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奋斗。它鼓舞着更多吉大人将“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时代共奋进,为梦想而拼搏。

风正时济,正当破浪向前;千钧重任,更须扬帆挺进。近两千个日日夜夜里,一幕幕忘我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画面,是吉大人同心同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写照;一曲曲波澜壮阔、旗帜鲜明的激昂旋律,是吉林大学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奏响的时代强音;一份份沉甸厚重、不负所托的奋斗答卷,是吉林大学向党和人民兑现的庄严承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将不懈努力、勇毅前进!

 

文 / 记者 刘飒 潘懿

摄 / 记者 方卫东

排版 / 海琳露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