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盐碱地成新粮仓

一位脾气有点倔的农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把数千亩盐碱地改造成丰收田。”  “2022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使用的中科院‘东稻122’良种,每公顷至少增收1000斤,我身后这堆稻谷能卖80多万元,这个晾晒场的稻谷能卖近600万元。

新春走基层 | 盐碱地成新粮仓

来源: 彩练新闻
2023-02-02 09: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位脾气有点倔的农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硬是把数千亩盐碱地改造成丰收田。近日,记者来到大安市采访了大安兆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武在洲,了解他潜心钻研、变荒滩为良田的故事。

“别看我现在晒得黢黑,但这种颜色我喜欢。以前我白,地也白,地是盐碱地;现在地变黑了,我也跟着变黑了,地里的粮食也变多了。”武在洲感慨地说。

2015年,他回村种水田,亲戚朋友都反对。大家说,这地都是碱巴拉,还能长庄稼、种水稻?“那时候我30多岁,有冲劲儿,看见别人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能丰收,认为自己也能种。没想到第一年种水稻,亩产就三四十斤,赔了个底儿朝天。想来想去不甘心,还是那句话,我不服!但这回我不蛮干了,种盐碱地光靠力气不行,还得靠科技。”武在洲对记者说。

看到中科院专家地里的水稻长得很茂盛,他就去虚心学习。“良田+良种+良法”,有了新技术,第二年亩产就超过800斤,这回他服气了。第三年,他又承包了3000亩盐碱地。这几年,武在洲不仅跟中科院专家学会了改良盐碱地,更懂得了其中的意义。“我多改良一亩盐碱地,就意味着国家多一亩耕地。”

“2022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使用的中科院‘东稻122’良种,每公顷至少增收1000斤,我身后这堆稻谷能卖80多万元,这个晾晒场的稻谷能卖近600万元。以前村里人不相信盐碱地种的水稻产量能这么高,现在纷纷要和我一起种水稻。”武在洲兴奋地说。

原标题:盐碱地成新粮仓

(吉农)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