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全省已记录到的鸟类达3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0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27种,国家二级保护74种。2022年,全省监测发现中华秋沙鸭总数600余只,比2018年繁殖种群增长近300只。白鹤每年春秋两季在吉林停歇觅食数量平均在2000多只,占世界现有种群数量的一半以上。
吉林省地理位置独特,湿地资源丰富,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是白鹤、丹顶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濒危物种重要迁徙繁殖地。吉林省候鸟迁徙主要分为东西两线,其中东线始于珲春图们江口,往西伯利亚迁徙,涉及吉林、蛟河、集安等。西线始于西辽河,往北迁往西伯利亚,主要包括洮南、通榆、镇赉、长春、农安。其中,向海、莫莫格和敬信等湿地是白鹤、东方白鹳、丹顶鹤等迁徙水鸟的重要停歇地。长白山区既是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地,也是其重要的迁徙停歇地。
吉林省高度重视候鸟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全面推进辖区内候鸟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做好顶层设计,依法实施候鸟保护。1996年吉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吉林省五年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全省范围内的全面禁猎,此举标志着吉林省野生动物保护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全省常态化开展保护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鸟类的保护力度。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积极组织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持续开展野外巡护、清山清套清网活动和候鸟护飞行动,积极会同公安、市场监管、海关、网信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法猎捕和交易野生动物专项执法行动。2021年4月,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发布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和方法的通告》,为进一步做好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提供政策依据,填补了在禁用猎捕工具和猎捕方法上配套规定的空白。根据近年吉林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全省野生鸟类物种数量持续回升。
坚持保护优先,持续改善栖息生境。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各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资源行为,为吉林省繁殖候鸟栖息繁衍提供保障。统筹实施林草湿连通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不断扩大候鸟栖息繁殖活动区域,持续改善鸟类生存环境,为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持续增长提供基础。吉林省将中华秋沙鸭纳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野生动物保护的重点物种,全面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及其栖息生境。全省将构建“两地十区十五站”的中华秋沙鸭保护总体格局,保护覆盖总面积达57.39万公顷。
强化保护措施,促进种群恢复增长。吉林省林草局积极组织开展了针对包括中华秋沙鸭在内多种濒危繁殖候鸟的人工招引工作。根据不同鸟类生态习性,科学规范地制作人工巢箱,合理设置人工巢位点,并同步进行巢址资源排查统计。吉林省林草局近年来根据群众线索和野外监测等途径,积极组织开展野生鸟类救助与放归工作。近五年来,吉林省累计投入1686万元用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累计救护野生动物和鸟类共273种、24500余只。
开展监测调查,提供科学有力依据。2022年,吉林省首次启动了迁徙水鸟同步调查。本次迁徙水鸟同步调查以水鸟集群分布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水鸟重要栖息地等为主要调查区域,在全省共选择99个样区,布设290个样点,基本实现了全省迁徙水鸟分布区域全覆盖,这为有效开展候鸟栖息生境保护、野外监测巡护、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保护政策制定和保护工程实施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吉林省林草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保护野生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组织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开展“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社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吉林省根据候鸟回归的时间,将每年4月22日至28日确定为吉林省的“爱鸟周”,自1983年开始每年开展“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
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保护事业发展。多年来,吉林省联系社会各界,组织专家学者、野生动植物爱好者、保护工作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活动,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培训、清山护区、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与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展野外监测、栖息地保护策略研究、卫星跟踪白鹤迁徙途径与停歇地观察研究、吉林省湿地变化与鹤类种群动态研究等项目。一系列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候鸟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