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抓项目 强信心 开新局丨 “双创”赋能气象新——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立足优势,面向未来,优化双创生态,激发双创活力——吉林以双创为着力点,让创新型省份建设有了更加鲜活的注脚。这样的成绩,源自于我省坚持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优化营商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优环境 抓项目 强信心 开新局丨 “双创”赋能气象新——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彩练新闻 2023-03-04 08: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我省紧抓创新型省份建设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

2022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完善,数量增至133家;科技创业辅导队伍继续壮大,116人成为年度吉林省科技创业导师;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推进,高频次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的专家交流、座谈……

围绕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大众创业迎来新机遇,万众创新掀起新浪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我省正在持续推动双创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中最活跃的力量。

立足优势,面向未来,优化双创生态,激发双创活力——吉林以双创为着力点,让创新型省份建设有了更加鲜活的注脚。

精准破题——推动双创要素有效流动

双创是一场马拉松,不会一蹴而就。如何实现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如何保证在创业初期资源持续供给?如何让双创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能?

破题、解题,头绪纷繁。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进。汇聚创新要素的难题要用新的创新实践来破解。

创新型省份建设带来的,正是这样一场理念与实践的突破。

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过程中,我省通过系统化考量,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方向的创新创业平台及模式,实现创新创业的区域一体化培育,使企业成长和要素供给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全局视角下,这个破题思路彰显吉林智慧。

“把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市场欢迎的产品,从而助力企业持续健康成长。”摆渡创新工场总经理刘铮说。

作为新型双创服务企业,摆渡创新工场秉承“打造创业生态,一起成长共赢”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从综合型到垂直型,从高校、科研院所延伸至社区的连锁品牌。

与摆渡创新工场的模式不同,中国一汽集团双创孵化器——旗智创新中心,选择了“龙头+产业链+产学研创新联盟+小微”孵化模式,紧密捆绑区域性汽车产业创新,强化技术孵化,在产学研技术合作中,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解决联盟成员共性问题、提供个性服务。

此外,聚焦产学研的“科研院所+双创平台+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模式,主打光电子产业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模式,以实训辅导见长的“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实训平台+创业就业”孵化模式……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东风的吹拂下,各具特色的双创模式,似雨后春笋般发芽、成长。

作为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我省正以创新创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点燃发展新活力。

创新大潮里,人才永远是最核心的要素。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围绕引才育才用才聚才,我省一系列有力举措相继出台。

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培养、引进、支持一批省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人才工程品牌;

实施大数据、医药、环保、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五个专项”引才工作;

聚焦农业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创新实施“订单农科生”培养计划;

举办吉林省首届校友人才促进吉林振兴发展大会,推动校友人才“资智回吉”……

“硬举措”取得“真实效”。2021年,我省实现高端人才净流入1万名、高校留省毕业生同比增长达48.1%。人才的流入,体现出我省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强大吸引力。

夯实底气——打造双创发展环境新高地

营商环境,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象,是推进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 “必修课”。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召开。新春“第一会”,吹响优环境强信心促振兴的嘹亮号角。

创新潜能的激发,初创企业的成长,双创生态的建设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近年来,为打造创新型省份提供营商引擎,努力创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创新创业动能加速释放,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底气十足。

这份底气源自于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实行开办企业“网上办、一天办、免费办”,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让“准入容易退出难”成为“昨天”;

部署应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成为全国唯一在省市县乡村五级使用一套系统、一个平台全流程实施在线审批的省份,实现协同审批,从此办证不再“跑断腿”;

搭建吉林省营商环境智能管理平台全天候、24小时受理各类营商环境问题,清除营商环境“死角”。

这份底气源自于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颁布实施《吉林省创新创业政策100条》,清晰梳理了十个方面100条政策要点,提升创业者政策获得便利度;

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升级若干政策举措》强化农业农村双创、推动制造业双创嵌入等8个方面政策措施,以创新创业赋能产业升级。

这份底气源自于服务企业机制不断完善——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服务企业大会,全力打造惠企、暖企、稳企、护企、安企的良好环境,推动政策直达基层、直达企业,让企业切实感受政策“温暖”;开展政府专项整治行动,开通12342投诉举报电话,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启动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全链条法律服务。

营商环境就是软实力、创新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激发创新力。

“方便多了”“效率高了”“路少跑了”“笑容多了”……我省针对创新环境,不断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进一步扫除妨碍创业创新的制度障碍,加大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更好地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激活了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有了优质的营商环境,好的产品加上好的营销渠道,企业就有了好的发展!”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芳谈起回乡创业的感受时难掩喜悦之情。

创业者的切身感受,就是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改善的最好诠释。

2022年,我省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迅速,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32万户,增长10.4%,增速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38户,居全国第6位。

这样的成绩,源自于我省坚持把建设创新型省份、优化营商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建设创新型省份,吉林,从“底气十足”中走来,正加速迈向双创新高地。

激发活力——营造双创发展浓厚氛围

当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激情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相遇,碰撞出的是创新精神的火种,带动的是更多人投身到双创之中。

在去年9月举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聚焦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为广大青年搭建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沃土,激励和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分享、交流、讨论,一次次掌声响起,信心与梦想在现场激荡。

活动举办备受关注,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81.5万人次;开展成果展示、文化传播、项目路演等活动300余场;网站浏览量超过200万。

“吉林省一系列双创活动的开展,为初创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吉林省股权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孟繁志对活动的成效表示肯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以来,各类大赛、培训、推介会等双创活动接连不断、火热开展,持续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举办双创比赛。连续举办11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赛事,吸引超3000家创业企业参与;连续举办7届“创客中国”吉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人社部、吉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展示交流活动”,签订创业项目意向合约50项,金额达5.9亿元。

——开展双创培训。开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组织高校“双创”教育师资培训,提升“双创”教育教学水平;依托省内技能学校开展企业急缺、短缺技能人才等培训。

——评选双创典型。评选吉林省创业新锐、创新尖兵,组建“创响吉林”宣讲报告团宣传、弘扬创新创业文化;2021年,在全省推选各行业各领域的百名优秀双创代表,受到景俊海书记、韩俊省长等省领导亲切接见;2022年,对12名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吉林省获奖选手进行通报表扬。

创新创业的种子,只有根植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才能成长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省双创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创新型省份建设风头正劲。在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下,双创之“花”定会在吉林大地竞相绽放。

记者手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省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正努力寻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建设创新型省份,可谓正当其时。

建设创新型省份,既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和智慧,从这个角度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成为了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省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参与创新创业的不仅有大学生、企业科研人员,还有农民和普通工人;不仅有大企业、科研院所,还有小微企业和街头商铺。这对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大风起,鼓帆破浪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吉林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

原标题:“双创”赋能气象新——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政闻)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