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两位农业领域科学家获国家级大奖!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刘景圣,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

吉林省两位农业领域科学家获国家级大奖!

2023-05-31 09: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立春、吉林农业大学刘景圣获得表彰。

这个奖,什么级别?

——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是科技人才大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被视为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王立春、刘景圣,何许人?因何受此表彰?

王立春,玉米栽培和土壤肥料专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他在农业科研生产一线工作了40年,针对东北玉米生产中一些难以破解的科技问题,突破了密植高产与黑土地力提升核心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了东北玉米密植持续丰产高效工程化技术体系,创造了我国雨养春玉米1263.5公斤/亩的最高纪录,实现了区域玉米平均亩产由300公斤跨越至500公斤,居全国之首。

同时,王立春还构建了“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经营主体”的协同推广机制,建立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梯次递进的技术扩散网络,加速成果转化,推升了区域玉米生产由高产向可持续高产发展。2004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3.41亿亩,增产玉米1599.76万吨,增收206.17亿元。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做出突出贡献。

王立春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和贡献奖各1项,并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粮安之星”、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景圣,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兼岗位科学家。他一直瞄准国家粮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一生致力于玉米采后保质减损和食用品质提升,玉米主食化、功能化、高值化和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26项,突破关键技术37项,研发核心装备16台(套),创制新产品65个,建成国家和省部级平台9个。在中粮集团等32家企业转化成果36项,建成生产线14条,创经济效益122亿元。推动了我国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刘景圣担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理事长,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粮食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孙翠翠)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