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晒”丰收,通化市二道江区鸭园镇二道沟村“菇粮间作”满满科技范儿。示范田里,由玉米芯、秸秆、稻壳精心铺设的“温床”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竞相生长,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而立、棒大饱满,新质生产力解锁科技引领、产业兴村丰收“密码”,绘就田野“现代耕耘图”。
“这是‘菇粮间作’生长出的高品质赤松茸,从今年7月份种下以来,已经采了2000多斤了,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只要气温不低于零度,就会一直出菇,不仅口感品质特别好,生长的玉米也特别大。”吉林省菇芝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新兴奋地分享道。
今年,二道沟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紧扣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政策性技术创新,大力探索玉米地套种赤松茸新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真正达到“一地双收”“一田两用”。
沃畴田野“丰”景好,“菇粮间作”“钱”景广。张惠新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只能挣几百块钱。现在不仅玉米长得好,赤松茸40天左右就能出菇,A级品质能卖到7、80元一斤,普通的也能卖到20元左右。今年我们种得晚,明年从春天开始出菇,预计一亩地能采收4000斤赤松茸。”
“咱们的赤松茸占有黑土地的先天优势,同时昼夜温差大,外加紧邻山泉水,蘑菇腿粗盖肥,口感细腻脆嫩,爽滑可口,且营养丰富。”张惠新说,通化的好山、好水、好土在科技加持下孕育出上好的赤松茸,但受东北气候限制,土地利用率与南方地区仍有差距。于是,在夏季间作成功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育种,成功实现冬季大田反季节种植赤松茸,拓宽“菇粮间作”新模式,彻底解决了东北山区冬季良田闲置、土壤板结和肥力不足等问题。
“秋收后,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发酵,为下一步种植赤松茸做好前期准备。再经过翻土、铺料、播种、再覆土,让菌种在冬季严寒和积雪的低温环境下育菌杀虫,在明年清明前有充足的水分茁壮生长。”二道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磊说,采收后的培养料又成为有机肥料还田,不仅改良土壤板结,提升土质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链,也切实带动村民们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
目前,村里正发展订单农业,与河南省深加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赤松茸销路不愁。
“三伏天南方赤松茸很难生长,我们独具优势,明年打算进行推广。同时,发展‘秋播春收’,今年秋养菌,明年清明出菇,采收后种植甜玉米,不用施肥,然后再种菇。”张惠新不断探索“菇粮间作”新模式。
将生态美食“赤松茸”搬上餐桌,赤松茸刺身、赤松茸火锅、赤松茸药膳汤品……多种做法的“素中之荤”鲜美、嫩滑、脆爽,令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乡村要振兴,产业为根基。近年来,通化市立足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布局,找准发展“一村一品”切入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乡村种植新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释放,粮仓更丰盈。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铭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