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何岩用极致技艺诠释中国高铁精神

全国劳动模范何岩用极致技艺诠释中国高铁精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30 09: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风驰电掣的中国高铁背后,总有一束束焊花默默绽放,勾勒着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转向架事业部高级技师何岩,正是这璀璨焊花的“执笔人”。4 月 28 日,他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将全国劳动模范的至高荣誉收入囊中,用精湛技艺和不懈追求,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传奇。

1998 年,初次进入转向架焊接领域的何岩在师傅李万君的指导下,便一头扎进了钢轨与焊枪交织的“钢铁世界”。转向架作为列车运行的“心脏”,其焊接质量直接决定着行车安全与速度极限。面对这一技术高地,何岩以 “铁杵磨针”的毅力,白天在车间反复实操,夜晚钻研焊接理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成为公司首批获得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的焊工,更手握 21 项欧洲焊工资质,在“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成为行业公认的 “高铁焊将”。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何岩带领团队编写 25 项操作法、攻克 10 余项技术难关。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推动中国轨道交通制造技术迈向国际前沿。

在 CR450 动车组样车试制过程中,面对高运营速度下转向架焊接的严苛要求,何岩大胆采用高聚能弧焊技术,成功实现关键部件单面焊双面成型,在减轻整体重量的同时,确保了转向架结构强度,为 “中国速度”突破 400 公里时速提供了坚实保障。他提出的焊接工艺优化方案,推动手工焊接向自动化转型,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双重飞跃。当 CR450 动车组样车惊艳亮相时,何岩亲手焊接的转向架,正是中国高铁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写照。

在澳大利亚悉尼双层动车组项目中,面对国内从未出现过的 J 形坡口焊接结构,何岩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创新总结出《J 形坡口左焊打孔法》,成功攻克澳方严苛标准,为中国高铁“出海”赢得关键信任。从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何岩用焊枪参与见证了每一列 “国之重器” 的诞生,以实际行动突破技术封锁,助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何岩深知,工匠精神的传承才是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根基。他累计投入 3600 多课时,悉心指导 400 余名焊工获得国际资质。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培养的焊接精英在全国赛场屡获佳绩。2018 年,他带领一线工人团队在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勇夺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用实力证明 “蓝领也能搞科研”。

从普通焊工到技能大师,何岩始终坚守生产一线,以“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为信念,用焊花点亮匠心之路。在他身上,闪耀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芒,更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工人以技报国、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当高铁风驰电掣驶向远方,何岩和他的“焊接传奇”,正成为中国制造业最动人的时代注脚。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刘明太 韩俊红)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