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芝,男,1928年3月出生,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在吉林省敦化市南湖家园有一个挂着“光荣之家”的家庭,这是老兵张学芝的家,已然98岁的张学芝,虽然已是鲐背之年,但是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地和记者说起了当年的经历。
硝烟中的青春
1928年,张学芝出生于山东乳山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他的童年总是与饥饿相伴,吃糠咽菜是常态。这个仅有百余户的村落,却有半数家庭都是烈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牺牲与抗争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
1944年,16岁的张学芝怀揣着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当了兵,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活。据张学芝介绍,刚开始当兵的时候,在连长身边当通讯员,刚入伍的战士们都像张学芝一样,因为年龄小,在打仗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害怕。好在有连长指挥,连长说打,我们就打!
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事
1947年,张学芝随部队转战到烟台,因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场刻骨铭心的阻击战,在他的记忆深处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那是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张学芝所在的连队奉命坚守阵地,抵御敌人的疯狂进攻。敌人发起了三次猛烈冲锋,张学芝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精准的射击,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然而,激烈的战斗过后,连队仅剩20余人,弹药也即将耗尽。关键时刻,连长命令张学芝向营长求援。张学芝冒着倾盆大雨,在枪林弹雨中突围而出,终于找到了营长。但得到的回复却是:“没子弹就拼刺刀,死也要守住阵地!”带着营长的命令,张学芝又冒雨返回阵地。当他找到连长时,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大多已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和连长两人。
雨幕中,山上的血水混着雨水,顺着山坡汩汩流淌,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撤退过程中,张学芝手握最后一枚手榴弹,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暴雨越来越大,也为张学芝提供了掩护,最终死里逃生。
1952年张学芝随部队入朝作战。作为地面防空人员,他经历了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白天躲防空洞,晚上抢修工事,吃的是炒面就雪水。”他回忆,一次夜间行军时,敌机投下照明弹,“整个山谷亮如白昼,我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炸弹炸完接着走”。
1958年张学芝退役后,由于的军事素质过硬,留在武装部负责训练民兵,后由于工作需要来到了敦化市一中任职。成立敦化市三中时需要骨干,张学芝又转到三中任职。
永不褪色的荣光
张学芝一生得过多枚军功章,至今依旧浑身散发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做工作,唠家常,亲民众,过得简单又充实。每当他回忆起战役期间发生的事,想起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张学芝常常默默留下眼泪。
当问到想和战友们说些什么的时候,张学芝停顿了下,说:“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们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当问及想对当代青年有什么样的嘱托时,张学芝说:“展望未来,生活一定越来越好,要听党的话,要永远跟党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采访快结束时,张学芝为大家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当年参加过多次战役的张学芝,久经沙场、英勇作战,饱经岁月的沧桑,现如今,张学芝已白发苍苍,但刚毅的面容透露出坚定与不屈,作为世纪风云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学芝的事迹深藏着军人的风范和传奇历史。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