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藏在吉林的绝美乡村!22℃的夏天谁不爱啊

马鞍山村,距离长春市区43公里,因在马鞍山下而得名。这个拥有594户人家,1800位村民的小山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7月15日上午,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体验了这里的美丽和风情。

活力中国调研行|藏在吉林的绝美乡村!22℃的夏天谁不爱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6 16: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马鞍山村,距离长春市区43公里,因在马鞍山下而得名。这个拥有594户人家,1800位村民的小山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马鞍山村远眺。刘明太 摄

长春市民对马鞍山村很是钟情,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会到这里住民宿、品美食、在栈道上徒步、在山底下露营……

马鞍山村如美乡村民宿3号院。刘明太 摄

7月15日上午,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体验了这里的美丽和风情。

美丽整洁的村中街路。刘明太 摄

进入山村,村中的柏油街路蜿蜒整洁,街道两旁各色花卉绚烂迷人。村内街路的北侧是一户户农家小院,褐色的砖墙内,不见柴草和枯枝,满眼都是绿植和花丛。院墙外的门牌设计都很有美感,这也显示出了山村特有的文化韵味。

农家乐。刘明太 摄

村内街路的南侧是一家名为氿遇山居的度假酒店。酒店是24栋二层别墅建筑,档次很高。每幢别墅,木质的院门,红色的砖墙,院内开满了鲜花。推门进入,客厅、餐厅、卧房等功能分区应有尽有,风格和装饰极具东北原乡味道。在这儿住上几日,想必一定非常享受。

氿遇山居度假酒店。刘明太 摄

村民告诉记者,早晨经常会遇到晨练的城里人和自己热情地打着招呼;傍晚也会见到城里来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开心地玩耍在一起。村里实现了垃圾分类,用上了清洁能源,建了新能源充电站,越来越多的长春市民和外地游客都喜欢上了这里。

马鞍山村新能源充电站。刘明太 摄

让记者开眼界的是,山村建有一座展览馆。馆内的文图、实物再现了 “三下江南”那段历史烽烟和东北抗联战士罗明星的英雄壮举。展馆院内右侧陈列着直升机、大炮、火车......这些物件可不是模型,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家伙”。现在,这里已是当地一处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马鞍山村红色历史展览馆。刘明太 摄
展馆外陈列的直升机。刘明太 摄

其实,马鞍山村变得现在这般美好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八九年以前,这里还跟大多数东北农村没什么两样,甚至还很落后。“两双鞋”的故事讲述了当年的情形。早些年,这里的人出村都要备两双鞋,一双进出村穿,另一双出了村再穿。因为走上一回村里的土路,鞋上一定是沾满灰土,没法再穿。

“两双鞋”成为历史,马鞍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得益于当地人理念的转变。

村中的咖啡馆。刘明太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约五六年前,马鞍山村在政府的扶持下,依托独有的山水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才有了今天的蜕变。

(中国日报记者 刘明太 李佩宣 )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