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松原,黑土地浸着瓜果清甜,铺展出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7月21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松嫩禾苗”暑期社会实践队的7名青年学子踏露而来,以“赋能农业新模式,共绘东北振兴蓝图”为主题,循着果香与泥土气息,聚焦蟠桃产业与合作社“六统一”模式,在座谈中听奋斗故事,于田埂间记增收实效,用青春脚步丈量东北乡村振兴的鲜活路径。
一席风谈:听泥土里孕出的奋斗诗行
初抵杨家村,村委会的屋檐下已飘起淡淡的花香。实践队与村支书黄艳雨、村长王治发等村干部围坐畅谈,一场关于“土地与梦想”的对话就此展开。“这条路太难走了,但我们是杨家村的干部,要为这片土地负责。”黄艳雨书记指尖摩挲着桌上的合作社账本,话语里藏着七年深耕的执着。从2018年攥着“六统一”规划图挨家挨户动员,到如今464栋大棚如翡翠般镶嵌田野,从“南果北种”的大胆尝试到蟠桃节里非遗与果香的交融,他的讲述让队员们看到乡村振兴的诗行,是用基层干部的脚印一行行踩出来的。
“吹过村边石碾的风里都带着故事,村内两排垂柳的倒影里藏着变迁。”当黄书记说起村庄从“脏乱差”到“四季有果摘,月月有花开”的蜕变,队员们望向窗外——青瓦白墙映着绿树,远处大棚连片成海,心中早已勾勒出这幅振兴画卷的鲜活轮廓。座谈会后,队员们住进妇女主任张春玲家,炕头的暖意、院角的菜香,让“沉浸式”乡村体验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三径寻芳:于瓜棚田埂间细解“振兴密码”
7月22日的晨光里,实践队的身影穿梭在杨家村的大棚与田埂间。蟠桃大棚内,黄书记正和农户们俯身筛选鲜果,红透的蟠桃在竹篮里堆叠成小山,分拣、装盒、封箱,每一个动作都藏着丰收的喜悦。队员们捧着问卷凑上前,纸页上的字迹被晨露浸得温润,“大姐,您觉得合作社统一销售后,收入比以前稳了吗?”“大爷,统一技术指导时,学起来费劲不?”农户们手上的活计不停,嘴里笑着应答,指尖偶尔在问卷上指指点点,沾满桃毛的手掌与青春的笔迹在晨光里轻轻触碰,果香混着泥土气,成了最动人的调研注脚。“合作社统一种苗、统一销售,我们只管把果子种甜,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大截!”一位大婶边装桃边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足。
农闲的村庄里,留守的老人守着小院,也守着合作社带来的安稳。队员们走进农家,老人们端出晾晒的豆角干,翻开分红账本:“你看这数字,一年比一年高,这都是合作社的功劳!”田埂上,几位农人正为合作社打理作物,他们坦言:“日子富了,但秋收时的用工安排要是再细些,就更舒心了。”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建议,被队员们轻轻记在笔记本上,成了调研中最珍贵的收获。
青春作笺:让乡野智慧随清风赴山海
“杨家村的‘六统一’模式,是写在黑土地上的致富经。”队长常潆月捧着厚厚的调研笔记,眼里闪着光。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访谈倾听心声,在果香与沃土间,逐渐读懂了合作社模式的深层逻辑——那是“统一规划”的全局观,是“统一技术”的科学观,更是“统一分红”的民生观。队员们计划将这些经验带回校园,让这份来自东北乡村的智慧,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长。
离村时,夕阳为大棚镀上金边,古榆树下的风还在讲述着乡村的变迁。实践队的青年们知道,这次杨家村之行,不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对话。他们带着满筐的调研数据,更带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赤诚,准备将这里的振兴故事写成诗、谱成歌,让更多人听见乡村振兴的蓬勃声响,让青春的力量,在助力乡村发展的路上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