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青年文学力量探讨“新质创作”,长春春京西文学季收官

听青年文学力量探讨“新质创作”,长春春京西文学季收官

来源:彩练新闻 2025-08-30 14: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8日下午,随着“新意、新质如何诞生——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在长春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举行,持续五周的首届春京西文学季圆满收官。这场活动以文学之名,推动着长春文化更新与青年文学力量的发展。

聚焦文学新质生产力

作为文学季的收官之作,“青年文学创作座谈会”聚焦“新意、新质”这一核心命题,吉林省作协创作研究院院长、《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吴刚,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振,《当代》杂志副编审王小王等著名编辑家、评论家,与史玥琦、张林、周燊等十余位青年作家展开深度对话。

座谈会突破传统文学内容,直面青年创作的真实困境与机遇。与会者探讨了古典文学资源的现代转化、经验同质化时代的个性书写、文学语言系统更新等前沿议题。宗仁发表示:“新质创作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写作心态与人文境界的整体提升。”

青年作家们则分享了从地域历史挖掘创作资源,在生活体验中捕捉文学新意的实践路径。史玥琦分享感悟:“小说创作是系统性过程,要考虑结构、文体和文学史,但和研究不同,更重情感与生命本身,得让读者摸到文字里的温度。”谈及“新意、新质”,他说:“今天我们所谈的新文学,要从心出发。‘青年’不是年龄,是变革、随时代生长的态度。得用严苛规则要求自己,青年敢试错,多压力是好事。我常跟自己较劲,不随便发稿,怕辜负文学与读者。”张林也分享了创作思考,谈及如何积累创作养分,她说:“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很重要,关键是要意识到自己就是人民,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你不用刻意‘成为’它,因为你本身就属于它,只需好好融入。我也在努力尝试更多职业,比如车间女工、中医助理。当你获得这些独特视角,会发现世界和想象中不一样。所以我还想继续做更多这样的尝试,为创作找更多源头。”

这次座谈会也是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文学新力量·东北网络文学周”的重要组成,它展现了长春以文学为媒介,整合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国文化资源的战略视野。

赋能城市文化空间

本届文学季以“这青春,这长春”为主题,自启动以来便展现出强大的文化整合力。首周国内顶尖作家阵容引爆全城——格非、苏童、黄咏梅、石一枫、班宇等5位文学大家的深度对话与新书签售,全国15城30家先锋品牌集结,打造东北首场诗歌文学市集,其后的儿童文学周、民族文学周、国漫文学周依次展开,通过《小屁孩日记》作者黄宇签售、多民族诗歌嘉年华、《一人之下》作者米二东北首场签售等多元内容,构建了覆盖全年龄段、多文化形态的文学嘉年华。

春京西街区作为长春历史文化新地标,通过文学季实现了“历史建筑+文学内容+街区活化”的创新运营模式。文学市集、签售会、诗歌嘉年华等活动不仅吸引人潮涌动,更使文学浸润城市公共空间,重塑了长春的文化肌理。

通过此次春京西文学季,历史文化街区因文学活动焕发新生,城市文化消费因文学内容升级,青年创作力量因文学平台凝聚。长春,正通过持续培育文学新力量,为其注入持久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本次文学季虽已落幕,但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学会客厅的功能将持续运营。长春文旅集团春京西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引入头部文化资源,在春京西举办作家新书分享会、签售会等活动,让长春的“文学星空”持续闪耀。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