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旗荣归通化,精神火炬光耀山河。
9月14日下午,通化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在庄严的氛围中迎来一个重要时刻——“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大的阅兵式中,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其中“杨靖宇支队”战旗分外夺目。
9月14日上午,“杨靖宇支队”战旗“归乡吉林”,并向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赠予其中一面战旗。迎战旗“回家”,通化市在杨靖宇烈士陵园举办“杨靖宇支队”战旗入馆安放仪式,各界代表和自发赶来的群众肃立于陵园,共同等待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步入杨靖宇烈士陵园,松柏苍翠,气氛庄严。14时,在雄浑激昂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中,仪式正式开始。陵园工作人员手捧战旗行进至杨靖宇将军铜像前,每一个脚步都沉稳坚定,仿佛踏着历史的鼓点,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并将战旗郑重交予礼兵。
这一刻的交接,不仅是仪式的环节,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使命的接力。这面复制的“杨靖宇支队”战旗,虽不是当年那面浸染英雄热血的战旗,但承载的精神分量同样沉重。
这一刻的交接,让人不禁想起9月3日阅兵式上那激动人心的场景——当“杨靖宇支队”战旗在长安街上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时,那长时间的特写镜头,让无数中华儿女热泪盈眶。
英烈不朽,浩气长存。礼兵展示战旗环节,全场肃立。战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杨靖宇支队”五个大字刚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全体人员凝神瞻仰杨靖宇将军铜像和“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了杨靖宇将军“腹中满是草根与棉絮,枪口仍对准敌人”的英勇壮举,听到了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铮铮誓言。
“山河无恙,英雄夙愿得偿。这面战旗回家,是精神的归根,是血脉的延续。先辈们的革命精神,通过这面战旗得以永续传承。”市民于博眼中闪烁着泪光。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随后,礼兵擎旗安放。这一瞬间,既是战旗安置的完成,更是一场无声的宣誓,英雄的精神于此永久驻留,永不褪色。
战旗在展柜中肃然静立,与周围珍贵的历史文物彼此呼应,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鲜红的旗帜也仿佛被岁月点亮,泛着庄严而温暖的光芒,如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静静照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我们将以杨靖宇将军等革命先辈为楷模,高扬东北抗联精神旗帜,践行红色初心,守好红色根脉,讲好红色故事,让东北抗联精神绽放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教师杨博说。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及杨靖宇同志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将战旗安放在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更显意义深远。
通化,是杨靖宇将军英勇战斗和壮烈殉国的地方,是英雄鲜血浸染的热土。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铭刻着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记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英雄精神的见证。杨靖宇烈士陵园,不仅是杨靖宇将军的安葬地,更是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如今战旗荣归于此,使这里成为更加完整的精神地标,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在、英雄与人民的精神桥梁,永远激励着后人。
“‘杨靖宇支队’这面战旗从祖国的豫南大地走过了天安门广场,来到了吉林这片热土,如今又回到了杨靖宇将军的身边。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承。我们会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遗志,赓续红色血脉,让东北抗联精神和杨靖宇支队这面旗帜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高境远说,战旗荣归杨靖宇将军身旁,完成了精神的归根,更开启了传承的新篇。
仪式现场,众多市民早早来到陵园,自发参与仪式。涌动人潮中,大家神情庄重,目光追随战旗移动,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英雄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植根之深、传承之广。
“一定要来迎一迎、看一看。杨靖宇将军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英雄,在阅兵仪式上看到战旗时,觉得很骄傲、自豪,所以特地赶来迎接战旗。”通化市民姜永慧激动地说。
通化师范学院学生韩金洋驻足参观,心中既荣幸又激动。“学校一直以东北抗联精神建校育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以青年视角传承红色基因,用青年之声发时代强音。”
战旗无声,精神永恒。这个秋日的下午,红色的基因在这里传承,英雄的故事在这里续写。战旗荣归,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宣誓,英雄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这座红色之城、英雄之城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