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正式印发,明确了未来三年区域发展的详细目标和实施路径。方案立足国家战略定位,系统绘就了至2027年的发展“施工图”,其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50家以上,同时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孵化载体35家。这一系列量化目标旨在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形成六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基本建成新质生产力体系。
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被视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举措。目前,长春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70家,占长春市和吉林省总量的21%和26%;吉林省“雏鹰企业”38家、“瞪羚企业”56家,分别占全省的31.15%和23.63%;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63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省、市比例分别为42.6%和61.5%。区内已建成孵化载体58家,包括14家国家级孵化器,其中长春科创中心和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是吉林省内仅有的两家国家级A类孵化器。2025年,长春新区已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1002家,占全市申报总量的17%,目前已公示541家,全市共2848户,占全市已公示总量的19%,申报和公示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为实现企业培育目标,长春新区将以北湖未来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整合全域创新资源,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根据行动方案的阶段性安排:到2025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将分别突破1000家、950家和65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00项,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到2026年底,这三类企业数量将分别超过1100家、1100家和750家,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00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5家;到2027年底,三类企业数量目标分别为1200家、1200家和850家,累计完成成果转化600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90家。
为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长春新区计划推行多项支撑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通过建立重点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台账,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并开辟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绿色通道”;深入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重点支持雏鹰、瞪羚和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构建“龙头+孵化+辐射”发展路径,促进研发设备、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光电孵化器等载体提质升级;强化与吉林大学、中科院“一院三所”等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共同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春新区模式”。
这场围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系统变革,正在长春新区稳步推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