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洮南:金色丰收,“码”上可溯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洮南:金色丰收,“码”上可溯

来源:彩练新闻 2025-11-03 10: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洮南市西部,“三北”防护林不仅防风固沙,更为玉米制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在车力等乡镇,田间林网纵横,能够让玉米授粉更稳、成种更优。”洮南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科负责人浦贵宾说。

洮南玉米制种地块集中连片、水源充足。生育期126天以内的品种,在这里都能“熟得透”,产出的种子粒粒饱满、发芽率高。花生与玉米有序轮作,既养地力,又提品质。

十月下旬,走进位于呼和车力蒙古族乡的洮南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满眼金黄。晾晒场上,玉米穗如金色地毯般铺展开来,工人们正弯腰忙碌,手工剔除杂穗,确保粒粒“纯净”。

传送带不停运转,将筛选后的玉米送往下一站——经过烘干、脱粒、精选、加工,最终成为“一袋一码”的商品种子,走向市场。

“扫二维码,每一袋种子都能追溯到源头。”基地负责人臧宏图说。他介绍,基地目前已建成三条玉米果穗烘干线,每批次能处理3200吨果穗,最大程度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提高种子质量。目前,基地能够满足10万亩玉米的制种烘干需求。

作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洮南的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产种子超3000万斤,年产值突破1.2亿元。从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基地,到如今成长为东北三省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玉米制种与烘干中心,这里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制种之路,洮南走了半个世纪。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原种场为核心,依托车力乡玉米制种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五个乡镇。历经多年发展,当地制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力量雄厚,农民制种经验丰富,制种技术成熟。近年来,更借鉴甘肃、新疆等地的制种经验,全面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小垄双行”种植模式,水肥利用率大幅提升,单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如今,基地采用北斗导航精准控制播种路线,从整地、播种,到去雄、收获,机械化已贯穿制种全流程。特别是现代玉米去雄机的应用,能够高效准确去除母本雄穗,彻底告别“人海战术”,显著提高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洮南正用科技与汗水,浇灌出中国玉米种业的“金色名片”。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