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寒意渐浓,吉林省通榆县两处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内却生机盎然。依托棚膜经济的科学种植与精准运营,特色果蔬抢鲜上市,既激活了乡村产业动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通榆县乌兰花镇延会家庭农场的大棚里,6000 多株草莓柿子长势喜人,红绿相间的果实挂满藤蔓,散发着浓郁清香。农场负责人采用 “早种 + 多留” 策略,既延长采收周期,又避开夏季上市高峰,让消费者在秋冬之际尝鲜。按每株产果 2 至 3 斤计算,这季草莓柿子预计为农场带来 4 万余元纯收入,采摘期将持续至春节,既盘活了大棚资源,也打响了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通榆县兴隆山镇硕果巨丰家庭农场的棚膜产业同样亮眼。11 座整齐排列的大棚内,草莓柿子、水果柿子、红心火龙果、台湾枣等品种丰富多样,不仅吸引市民专程体验采摘乐趣,产品还销往周边县市区。农场深耕特色种植,打造 “四季果园”,创新 “一季种植、四季收益” 模式,常年吸纳 10 余名当地村民务工,实现 “家门口就业”,以 “小大棚” 撬动 “大增收”。下一步,农场将持续优化品种结构,进一步释放棚膜经济潜力。
从延会家庭农场的错峰种植到硕果巨丰家庭农场的四季运营,通榆县家庭农场以棚膜经济为支点,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丰富品种供给、拓宽销售渠道,既实现自身效益提升,又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小小的温室大棚,已然成为乡村产业的 “增收棚”、振兴发展的 “动力棚”,在秋冬时节书写着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鲜活答卷。(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编辑:刘明太 通讯员:李桂华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