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发布

作者:王帝元 来源:吉林日报
2017-05-25 15:25:00
分享

原标题:“健康吉林2030”规划纲要

2015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28‰、5.29‰和16.72/10万,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达到适龄人口总数的32%以上,全民健身运动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良好的健康基础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保障人民健康,是一项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工程。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变化,当前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仍处于易发多发态势,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食品药品安全、饮水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从行为和生活方式看,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快节奏生活、高强度工作导致心理问题激增。从服务供给看,健康服务供给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卫生与健康服务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全科医生、妇产科、儿科专业技术人员缺失严重,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从吉林实际看,老工业基地长期累积的体制机制不活、发展方式粗放等矛盾依然突出,制约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需破解,以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为代表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亟需完善。推进健康吉林建设,必须要统筹解决好这些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健康是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要,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之本。当前到2030年,是推进健康吉林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推进健康吉林建设”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健康吉林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吉林建设,为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引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对接吉林“三个五”战略,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协调发展。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健康发展,财政投入、资源配置向健康领域倾斜,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多元发展。立足省情实际,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健康服务,有效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坚持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突出加强边境、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中上水平。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同步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到2030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健康危害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明显优化。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健康产业显著壮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健康产业集群,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健康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 重点领域

推进健康吉林建设,要紧紧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认真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入手,着力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大领域取得突破。

一、普及健康生活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全社会重视健康、关注健康、追求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重心前移,强化全民健康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改善膳食结构,减少烟草、酒精和不良生活行为等健康危害,促进心理健康,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二、优化健康服务

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推进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问题。立足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人民群众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转变服务模式,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着力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问题。

三、完善健康保障

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原则,围绕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型支付方式,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创新医保经办模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衔接互动、相互联通机制。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政策,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用上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药品。

四、建设健康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发挥吉林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健康生活的增长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工业污染源,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五、发展健康产业

推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健康

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健康产品供给,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突出培育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运动、健康食品“五大产业”,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新产品和新服务。充分发挥医药科技、文化旅游、大宗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章 重大工程

一、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工程

(一)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开展“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2020年覆盖全省85%以上县(市、区),203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发推广促进健康生活适宜技术和用品。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全面开展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培育良好生活习惯。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30年达到30%。各级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健康频道(栏目),组织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报纸和杂志等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省委宣传部、省卫生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财政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培训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二)塑造健康行为

引导合理膳食。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加强居民营养监测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建立临床营养工作体系,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省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等部门配合)

开展控烟限酒。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把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加强有害使用酒精监测。(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政府法制办、省地税局等部门配合)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及性传播风险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

疗途径等相关知识。加强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成瘾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滥用时间,防止复吸。建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会康复的衔接机制,形成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摸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省卫生计生委、省公安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妇联、省司法厅、省人社厅、省食药监局等部门配合)

(三)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老人等重点人群和特殊职业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到2030年,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残联、省工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老龄办等部门配合)

二、全民健身推广普及工程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及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多样化、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苑、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室外滑冰场、室外冰球场、滑雪场、小型多功能健身中心等新型场地设施,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行政村)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30年,建成并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人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0.30-0.65平方米,人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室内体育运动建筑面积0.10-0.26平方米。(省体育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总工会等部门配合)

(二)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

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鼓励依托社区建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草根体育组织,引导群众自发组织小型赛事、开展科学健身指导等活动,建设集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宣传、科学健身指导、体质健康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666号)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要求,采取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推进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省体育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总工会等部门配合)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省市县继续制定并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健康生活·悦动吉林”和“玩冰踏雪·健康吉林”系列活动为主线,上下联动,广泛开展具有吉林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大力发展龙舟、登山、健身气功、短程马拉松、自行车、冰雪、游泳、棋牌、球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比赛效应,提高群众对体育的关注度和参与率。广泛开展健身宣传,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力争到2030年,使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200万人。(省体育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旅发委等部门配合)

(四)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为群众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推动“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服务模式,发挥科学健身在促进健康、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功能,依托各级监测站(点)开展人群体质监测工作,各级政府每年公示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加快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省体育局牵头,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总工会等部门配合)

(五)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

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特别是冰雪运动技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2项(冬、夏各1项)以上的体育运动技能。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培养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老年人健身体育设施,定期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加大对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活动,推动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属地供给体系。加大对社会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牵头,省民政厅、省监狱管理局、省妇联、省老龄办、省残联等部门配合)           

分享

推荐